15点45分,西师附小正值放学高峰期,学生们依次排队走出校门。熙熙攘攘的人群中,一名来自附近培训机构的工作人员举着醒目的小红旗,召唤报名托管的学生集合。“看车、看车,后面的跟上……”
新学期来临,“三点半难题”依旧困扰着许多家长。在多方打探校外托管方案的同时,陆续重启的校内托管也让他们再次看到希望的曙光。
校内
弹性离校制 老师全上阵
“去年赶上疫情,课后托管暂停了一学期,原以为今年也不会再有,没想到又恢复了。”3月4日晚上,家住朝阳区的邢女士意外收到女儿所在学校发来的课后托管通知。作为第一批受益者,邢女士像两年半前一样,没有太多犹豫便在第一时间报了名,“我们是典型的双职工家庭,实在没办法太早去接,让孩子在学校比到外面更放心。”
在海淀区,北京石油学院附属小学也于开学第一周完成了相关统计工作。“从2018年9月推出课后服务以来,我们就一直没有中断过,这学期也不例外。”德育主任赵茜谈到,学校实行弹性离校制度,老师和学生可以按照自愿原则选择是否参加延长到17点30分的课后服务。校方根据报名情况进行编班,协调教室后安排值班表,“除了给学生提供写作业的场所外,还会组织一些特色社团活动,让学生的课后生活相对丰富多彩。老师们在完成科研、培训等工作的同时,积极参与值班,轮流负责托管。”
语文老师武月红正是值班队伍中的一员。“由于几乎是全员上阵,所以每名老师轮到的次数不至于太多,可行性也就更强一些,有助于这项工作持续开展。再加上学校让老师报名的时候,顺便注明自己的可选时间,尽可能结合大家的实际情况通盘考虑,安排起来也更科学合理。”
每次轮到值班,武月红都会格外上心,“安全是第一位的,因为不是自己熟悉的学生,不了解每个人的脾气秉性,所以免不了要多嘱咐几句。哪怕学生只是出去上厕所,也要交代路上慢点,不要到其他地方。”
武月红发现,这学期拿到的托管学生名单有了细节上的改进,“上面不仅有学生的名字,便于点名核对,还附上了各自所在班老师的名字和电话,这样万一学生没来,可以第一时间联系,有助于提高效率。”
出于疫情防控的需要,课后托管在具体落实环节也做了相应的调整和规范。“编班的时候以年级为单位,实行闭环管理,减少不必要的大范围流动和交叉。”据武月红介绍,托管期间会要求学生全程佩戴口罩,隔开一定距离就坐,不能在教室吃东西,“孩子们也挺不容易的,但都还比较配合,学校领导也会努力想办法,帮助大家及时解决问题。”
校外
托管+兴趣班 最晚到20点半
考虑到校内托管通常最晚也只能到17点30分,依然很难与下班时间衔接起来,一些家长还是会选择校外托管机构。
在距离西师附小不远处的巷子里,记者便找到一家这样的机构。“我们这边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都可以,放学以后会分批接过来,可以托管到19点。”工作人员指着进门正对着的教室说,“这间最多能坐二十多个学生,能在这儿写作业,也能吃酸奶、水果等加餐。吃完加餐会带到旁边的人定湖公园进行户外活动,一般20分钟到半小时,这也是我们的特色之一。”
工作人员告诉记者,单独托管的话,偶尔来一次是每次80元,如果按学期交,每月1380元,一学期4个月下来是五千多。“这边很少有纯托管的,一般都会顺便报班,让孩子有事儿可做。现在托管的孩子百分之七八十都上两到三门课。上课当天托管费30元,其余时间托管费每天63元。”工作人员递上一份宣传页,又带记者看了前台大屏幕上的监控画面,“选择还是很多的,分布在不同教室。书法和美术每节课160元,跆拳道和舞蹈每节课200元,乒乓球每节课150元,都是80到90分钟。”
记者随后又来到培训机构云集的德胜置业大厦,在这里同样随处可见附带兴趣班的托管服务。以一家定位于小学课后托教的机构为例,托管时间分为三档,分别可以到18点半、19点半和20点半。
“19点半接的话,每月2899元,一学期11596元。具体安排包括户外运动、吃点心、完成笔头作业、口头作业,进行英语专项训练、课外阅读培养和一对一制定学习计划,针对性加练。在此期间可以吃晚饭,每餐25元到30元。家长也可以把家庭作业拿过来,让孩子完成,我们有老师进行辅导。”工作人员谈到,除此之外,还有5门兴趣班,包括绘画、书法、看图写话、科学小实验和数学思维,时间在18点半到19点半,每门一学期16节课,费用为1600元。如果托管到20点半,还会有英语、阅读和一对一专项训练,时间会拉长,老师辅导的也更多一些。”
在海淀区曙光花园小区,培训机构推出的托管服务也已上线。记者了解到,其中一家相对灵活,既可以按次托管,也可以整月托管,平均每次60元左右。“接回来以后有酸奶、点心等加餐,还会有老师辅导作业,带着做户外活动。”工作人员称,如果选择在机构报班,当天可以赠送托管。
相比之下,另一家机构的托管服务则仅对报班学生开放。“有课那天免费托管。如果没有课,一周不到3天的话,每天托管费80元,一周达到3天及以上的话,每天70元。这边不提供晚饭,如果担心孩子饿,也可以订餐送过来。”
建议
引社会资源 促融入社会
“我们可以理解,要求中小学开展课后服务本身是为了帮助家长解决实际困难,但学校执行起来确实面临很大挑战,既要让老师延长工作时间,承担更多安全风险,又要做到免费,长期坚持下来很不容易。”在邢女士看来,相关部门有必要围绕课后服务进行深入调研,提供更有力的支持,让政策执行起来更加稳定顺畅,“要让学校真正找到内在动力,实现课后服务良性运转,这样家长也才能从中获益。”
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,课后服务的关键,在于充分考虑怎样对中小学生的成长发展更有利。“我们现在主要还是关注如何跟家长下班时间衔接起来,至于具体安排哪些内容,还缺少足够的思考。”
储朝晖说,当前中国教育一个很大问题就在于孩子只局限于学校和家庭的“两点一线”,这样对孩子的发展并不好,“事实上,中小学生需要有更多机会接触自然、融入社会,从而激发他们对于自然科学的兴趣,以及对社会问题的关注。但从现实来看,大多数学校在人力资源和场地资源等方面都很有限,没办法满足这方面需求。要想填补缺口,可以尝试引入更多社会资源,培育能够专业服务的组织和机构。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对相关组织和机构进行资质认定,给学生和家长提供更多选择,也让课后服务质量更有保证。”
储朝晖还谈到,不同学校情况各有不同,学校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,跟家长共同商讨,有针对性地制定解决方案,未必需要所有学校“一刀切”。另外,教师作为劳动者,合法权益也不容忽视,不能一味依靠延长其工作时间来开展课后服务,否则长期超负荷工作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,不利于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。“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规划各类资源和需求,积极协调学校、社区、校外活动中心等,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,对课后服务给予更多支持,确保这项工作达到预期效果。”
(原标题《北京校内外托管陆续重启,课后服务能否破解“三点半难题”?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