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I市场有前景吗?是的,前景广阔。但是,这条路很漫长。
从当前落地看,AI技术已经渗透到安防、金融、客服、零售、医疗健康、广告营销等众多行业,而且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在持续增加,就连大家熟知的BAT也深涉其中,不断落地AI 应用,发布AI技术产品。
但从另一个角度看,AI技术落地,很难,尤其是安防行业。
以国内AI“四小龙”之一旷视科技为例,在第一次IPO失利后的20月,二度向IPO发起冲击:今年3月份,旷视科技已经首发申请科创板上市获受理,结果如何,还是未知数。
同样是AI“四小龙”之一的依图科技主动申请中止科创板上市流程。另外,云从科技回复科创板首轮问询,商汤科技没有明确公开上市计划。
AI并没有给这些“明星”企业加持不一样的光环。
原因在于,市场越来越冷静,开始“去AI魅”,还原AI本身的价值。
除了资本、市场的躁动之外,行业越发冷静。所有的行业需要的是一个解决方案,而不是“顶着”耀眼的技术名词。行业一直在强调,当AI融入行业,进入到具体应用场景之后,了解业务需求才真正发挥价值。
IBM急功近利,在医疗行业中AI“沃森”出师不利,即将出售沃森医疗。这也是一个反面的教程。这再次证明了,当前AI面临的通用问题:AI技术落地难、行业投资回报周期长、投入巨大且商业化变现能力弱。
AI的商业逻辑和其他技术变现的逻辑一样,简单到一句话:只有懂得客户需求、把握技术趋势、并能将AI应用到解决方案的厂商,才能过得更好。也就是说,只有那些懂得如何让技术赋能行业,如何将不断涌现出的新技术应用到越来越多元化、碎片化的应用场景的玩家才能走的更远。
反观在一些数据基础较好、又有政策支持的领域,AI不但活的好,而且还找到了一些新的路线。尽管这条路线看起来很慢,但是很稳重。
以安防行业为例。这是国家重点支持的领域,有政策导向和具体的扶持措施。这也是IT公司重点开拓的行业,从过去卖摄像头等硬件走向了云、智能解决方案。
这个领域的玩家众多,HUAWEI甚至将安防当作战略之一,主打全面智能化。海康威视则是借助安防一步步巩固了头部公司的位置,大华则是在智慧物联方面下功夫。
在这些玩家中,还有唯一一家靠视频监控软件平台上市的安防厂商东方网力。它这两年股价流年不利,但有四川省国资委旗下的川投信产持股,有国资背景。根据最近的一次公告显示,在2020年12月,川投信产以2.2亿元人民币的价格竞得东方网力原控股股东、实际控制人刘光所持有的无限售条件流通股6000多万股股票,占公司股份总数的5.02%。有了资本的持续加持,以及这两年一直在行业中深耕,新产品和技术一直在不断研发中,路径与其他公司并不一样,更沉稳,更需要时间。
而且,所有能在安防行业崭露头角的公司,都具备了理解用户、了解行业需求的特点。在产品维度来看,基本都包括从智能设备、联网、视频云计算、视频云存储到结合行业用户不同应用场景的解决方案。
在国内还有一点尤其重要,那就是是否具有大型项目的技术支持与服务经验。比如,北京奥运会、上海世博会、北京APEC会议、上海进博会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、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等此类大型活动,都是一些国内重量级玩家参与。
这再次证明,AI要落地,必须要结合行业特性,只有单纯的技术实力不行的。
同样,我们也能看到国内大环境,安防行业已经成为了热门行业,产业规模五年左右市场增量约 5500 亿元左右,年复合增长率达15%。如果耐心在安防行业深耕细作,给新老玩家一些时间和耐心,以AI为代表的新技术就会散发价值,给这些企业带来足够的回报。
从市场大的格局看,城市公共安全、智能交通、智慧城市、轨道交通、智能建筑、家庭安防等等都需要更加智能化的解决方案。谁能满足?答案仍旧是,只有那些懂行业、懂客户、能够让技术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厂商才会走的更远。
如此以来,无论HUAWEI、海康威视这样的巨头还是大华、东方网力等企业,都会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。同样多一点耐心,像AI“四小龙”也会在安防行业有立足之地,让AI真正发挥价值。那时候,他们的“上市”之路也许更为顺畅,AI市场也会迎来广阔的前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