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华网:或许是巧合,1月7日,107岁,邵逸夫今天清晨在香港家中安详辞世,百岁传奇人生画上句号。
他是影视大亨,“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邵氏影视”。他是慈善大家,遍布中国的“逸夫楼”承载无数人的求学记忆。他更是传奇,百年的付出缔造了载入史册的文化帝国,慷慨的捐赠救济了众生也成就了慈善大家。
这位众人眼中“最熟悉的陌生人”,他的一生比其麾下公司拍摄的任何一部影视作品都要精彩。
“邵跑跑”:拒承家业的富二代
1907年,邵逸夫出生于浙江宁波镇海的一个富商家庭。其父邵玉轩主营颜料公司“锦泰昌”,在上海滩十分活跃,还同情支持革命活动。1920年他病逝时,康有为、虞洽卿、曾任苏浙总督的卢永祥等人纷纷为其题辞致哀,影响可见一斑。
少年时期,邵逸夫就读英语学校上海青年会中学,惯说一口流利英文,这成为他日后下南洋、走香江、闯荡欧美的基础。他的英文名字叫“Run Run”,直译过来就是“跑跑”。坊间揣测,他初出茅庐时被长兄派往新加坡开辟业务,奔走于各大戏院,故取此名。
不过,邵曾对香江一代词人黄霑解释,“Run Run”乃是音译,来自他的本名“仁楞”,而他更广为人知的名字“逸夫”其实是别号。
邵逸夫说,由于家族四兄弟投身娱乐产业远非父亲属意,入行之初便改用自起的别号,包括醉翁、邨人、山客及逸夫。
为什么选“逸夫”?黄霑问;“安安逸逸不就好了。”邵逸夫笑言。
然而,邵逸夫横贯世纪的一生“懂得捱、能吃苦”,70岁高龄时仍坚持每天工作16个小时,“逸夫”之名并不副实。
银幕传奇:“邵氏出品,必属佳品”
1958年,邵逸夫与三哥邵仁枚成立邵氏兄弟(香港)有限公司,并任总裁。此后近30年间,邵氏共推出电影逾千部——黄梅调影片、功夫片、鬼片、清宫片乃至贺岁片,邵氏把每种类型电影都拍到了极至,《江山美人》《梁山伯与祝英台》与《独臂刀》等都叫好又叫座,并为香港电影商业片格局打下基础。最终,“邵氏出品,必属佳品”这句宣传语也成了影迷对于邵氏电影的至高评价。
邵氏电影捧红巨星无数,林黛、乐蒂、凌波、郑佩佩、王羽、姜大卫、狄龙、刘家辉……邵氏雄踞香江影坛数十载,仰仗的最重要资源就是这些耀眼明星。在每一个类型片种中都有当家巨星,让邵氏的光辉持久四射。
1987年邵氏宣布停拍电影,原来的工作人员各寻出路,邹文怀、吴宇森、王晶、刘伟强、程小东、许鞍华等人,都是从邵氏走出来的电影精英,在邵氏所学到的电影经验,让他们在日后的职业生涯中受益无穷。